
花朵财经观察出品丨
撰文丨华见
在便利店刷脸结账时,在餐厅扫码买单时,在超市自助收银时,你或许从未留意过柜台那台不起眼的设备,但它们很可能都来自同一家公司——商米科技。
这家公司悄无声息地支撑着中国乃至全球数百万商户的数字化运转,如今正带着34.6亿元的年营收、覆盖200国市场的成绩单,向港交所递交了招股书。
潮汕中专生从19岁摆电脑摊起步,到吸引雷军、马云、美团等巨头争相入股,再到成为全球最大的安卓端商业物联网(BIoT)解决方案提供商。
商米的背后,既是一部草根创业者的逆袭史,更是中国商业数字化浪潮的缩影。
PART.01
渗透智能支付,海外收入是大头
在中国,移动支付已成为日常生活不可或缺的支付方式,其便捷性渗透到各类生活场景中。
这些移动支付的背后,大多跳动着同一个“心脏”——商米科技的智能终端。
这个终端背后的企业立于2013年,最初以“上海我有信息”之名切入餐饮外卖解决方案赛道,2016年正式更名“商米科技”后,彻底聚焦智能商用设备领域。
得益于14亿人口的大市场,如今,它已长成一棵参天大树。
数据显示,商米科技2024年营收34.6亿元,全球安卓端BIoT解决方案市场份额超10%,月活跃设备达490万台,业务覆盖200多个国家和地区。
在商米的设备矩阵里,既有手持POS机、台式收银终端等基础款,也有集成了刷脸支付、商品识别功能的自助一体机,甚至包括能对接停车系统、会员管理的智能秤。
从夫妻老婆店到连锁商超,从街边小吃摊到高端餐厅,商米的设备已渗透到15个行业、100多个细分场景。西贝、盒马、赛百味、便利蜂等知名品牌的门店里,都能看到它的身影。
更关键的是,商米不止是“卖设备”。其自研的SUNMI OS操作系统,基于安卓深度定制,内置了从外卖接单、库存管理到会员营销的全套工具,相当于给商户装上了“数字化大脑”。
一台设备既能接美团订单,又能连支付宝支付,还能分析客流数据——这种“软硬一体”的能力,让它从单纯的硬件商升级为解决方案提供商。
2024年,商米海外收入占比已超70%。在迪拜的出租车、日本的加油站、巴黎的服装店、德国的蔬果超市,商米设备正在重构全球商业的收银台。
按灼识咨询数据,以2024年收入计,它已是全球最大的安卓端BIoT解决方案提供商,市场份额超10%。
此次赴港IPO,商米计划募资10亿元,用于研发投入、供应链升级和全球扩张。这意味着,这家从中国便利店崛起的企业,正准备向全球商业物联网的“头把交椅”发起冲刺。
PART.02
潮汕中专生逆袭,从摊贩到大佬
商米科技的崛起,绕不开一个名字——林喆。这位出生于汕头的潮汕商人,用30年连续创业的经历,书写了一段“反常识”的商业传奇。
(林喆)
1976年,林喆出生在一个高知家庭,父亲是清华大学毕业生,一直希望儿子能复刻自己的学术路。
但这个潮汕少年从小就显露出对“动手”的痴迷:拆解收音机、组装电路板,对课本却提不起兴趣。
19岁从汕头鮀滨职业中学毕业后,他不顾家人反对,揣着积攒的几千元钱,在当地开了家电脑销售店。
上世纪90年代的潮汕,电脑还是稀罕物。林喆靠着“比别人多送一根数据线”“上门调试不收费”的细节,两年内就把月销售额做到300万元,成了当地最大的电脑零售商。但他很快发现:“倒买倒卖没前途,得做有技术门槛的事。”
彼时,IBM的POS收银机垄断市场,一台售价3.8万元,中小商户根本买不起。1996年,林喆创办“广东川田”,推出国产DIY-POS机,价格压到万元以内,成了中国第一家民营POS企业。更超前的是,他带着产品闯荡广交会,成了首个把POS机卖到海外的中国商人。
2010年,O2O浪潮席卷而来,林喆又嗅到了新机会。他在上海成立“我有信息科技”,推出“我有外卖”平台,一年就冲进行业第二梯队。但2015年外卖大战白热化时,当所有人都在拼补贴、抢流量,林喆却做了个惊人决定:关掉平台,转型做智能设备。
“商家真正的痛点不是缺订单,是爆单了接不过来。”他发现,当时的收银设备要么笨重难用,要么功能单一。于是,商米推出首款智能POS终端V1,集成接单、打印、管理功能,基于安卓系统的开放性让开发者能快速适配外卖平台。这款被称为“外卖神器”的设备,三个月就拿下安卓POS市场第一,2016年帮公司赚到1亿元营收。
林喆的战略眼光不止于此。他很早就判断“智能设备的未来在系统”,2017年推出自研的SUNMI OS,把硬件、软件、云服务拧成一体。如今,这套系统已接入2.8万款应用,从会员管理到库存盘点,商户能一站式搞定所有运营需求。
与雷军的相遇,成了商米加速的关键。2013年,林喆带着“我有外卖”项目见顺为资本,雷军听完他对“智能硬件+系统”的构想,当场决定投资:"你做商用设备,我做消费电子,我们能形成生态互补。"此后,小米不仅注资,还开放供应链资源,帮商米把设备成本降低近30%。
从电脑摊贩到POS机先锋,再到全球BIoT巨头,林喆的每一步都踩在时代节点上。这位中专毕业生用行动证明:商业的本质不是学历比拼,而是对用户痛点的极致敏感。
PART.03
未来思考,三大难题待解开
林喆用过硬的产品叩开了资本的大门。
我们翻看商米科技的股东名单,可以用“巨头林立”形容,中国互联网界的大佬们都抢着投资它。
蚂蚁集团持股29.99%,美团持股8.2%,小米持股7.78%,深创投持股6.88%。这些巨头的加持,既是对商米价值的认可,也暗藏着对商业数字化入口的争夺。
但在资本诱惑的面前,难能可贵的是林喆还保持着一份独有的清醒。
2014年小米参投B轮后,商米接入米家生态,快速完成从外卖解决方案到智能商用设备的转型;2018年与支付宝合作研发全球首台刷脸支付设备,让商米站上支付革新的风口;美团的入股,则让其设备深度融入餐饮供应链。
这种“巨头生态+自主发展”的模式,让商米既获得资源支持,又保持了战略独立性。
但迈出IPO这一步,注定林喆将面临更多新的挑战。
从招股书披露的数据看,商米仍需在三个维度突破瓶颈:
其一,毛利率的“天花板”困境。
2024年商米毛利率为28.9%,虽较2023年有所回升,但远低于软件服务为主的企业。核心原因是业务结构单一:智能终端销售占比超99%,软件服务收入不足1%。硬件市场竞争激烈,一旦原材料涨价或代工成本上升,利润空间就会被挤压。如何从“卖设备”转向“卖服务”,提高软件订阅、数据服务的收入占比,是商米必须解开的题。
其二,客户依赖与粘性难题。
2024年,商米前五大客户贡献了41.1%的收入,包括Uber Eats、美团等平台型企业。这类客户体量庞大,议价能力强,且更换设备的成本低,一台POS机的更换不像企业级软件那样需要复杂迁移,客户流失风险始终存在。
如何通过系统生态提高客户切换成本,比如绑定会员数据、供应链管理等核心需求,是商米增强粘性的关键。
其三,全球化的“深水区”考验。
虽然业务覆盖200国,但商米在欧美市场仍面临本地化挑战:欧盟的隐私法规要求数据本地化存储,东南亚的支付习惯与国内差异巨大,中东的高温环境对设备稳定性提出特殊要求。
此前,其在欧洲市场因未及时适配当地税务系统,导致部分订单延迟交付。未来,如何在扩张中平衡标准化与本地化,将决定全球化的成色。
值得期待的是,商米已在布局破局点。2024年研发投入达3.9亿元,占营收11.3%,重点攻关AI商品识别、边缘计算等技术;软件服务收入虽低,但增速快于硬件,SUNMI OS的开发者生态已聚集3.9万名开发者。若能将490万台月活设备转化为服务入口,商业价值将实现量级跃升。
从潮汕的电脑摊到赴港IPO,林喆和商米科技的故事,映射着中国商业数字化的跃迁轨迹。
当刷脸支付、自助收银从“新鲜事”变成“日常操作”,这个曾经的隐形巨头,正站在全球商业物联网的聚光灯下。
对于商米而言,IPO不是终点,而是从“设备供应商”到“商业操作系统服务商”的新起点。
能否在硬件优势的基础上,构建起软件与服务的护城河,将决定它能否真正坐稳“全球BIoT巨头”的位置。
而资本市场,显然在等待一个答案。
(文章来源:花朵财经观察)
*本文基于公开资料撰写,仅作信息交流之用,不构成任何投资建议